新乡医学院学报

大医精诚记世界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朱宪彝 

来源:新乡医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5

朱宪彝(1903―1984),天津人,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临床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在代谢性骨病的钙磷代谢研究、碘缺乏病的防治与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国际上尊称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中国控制碘缺乏病的杰出科学家和组织者”,2009 年被评选为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之一。他创办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逝世后“献出图书、献出存款、献出住房、献出遗体”的遗嘱更充分体现出一名医者在学术和境界上的崇高与伟大。

勤勉求学 励志献身医学事业

朱宪彝,字良初,1903 年1 月3 日生于天津。在他的一生中,除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上学、工作和短期在唐山开滦煤矿医务部工作外,其他时间都在天津居住,是地道的天津人。

朱宪彝从小跟随祖母居住在天津西门里欧家胡同(现南开区西南角附近),生活过得很拮据。这种生活状况使朱宪彝从小谦恭自励,从不任性自负。朱宪彝先后就读于直隶第一模范小学(现天津中营小学)和直隶官立一中(现天津三中)。在校期间,朱宪彝勤勉好学、成绩优异,被推选为学校的第一任学长。朱宪彝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晚8 时入睡,清晨4 时起床,坚持晨读。这个作息制度从初中开始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前夕。

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校的朱宪彝参加了在南开中学举行的天津学生联合会第一次爱国运动大会、到省公署请愿等和平示威活动;在东浮桥一带发表革命演说,到估衣街宣传抵制日货;在为营救周恩来等爱国人士的请愿活动中,朱宪彝遭受警察殴打,但依然不畏强暴。周恩来等革命志士在狱中提出的“求学不忘救国、爱国不忘求学”的号召,也深深激励着他。

1922 年,朱宪彝中学毕业,以几乎全优的成绩考入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样板,全部课程均用英文讲授。没有任何口语基础的朱宪彝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闯过口语难关。由于成绩名列前茅,入学第一年他便获得了奖学金。在协和医学院的几年间,朱宪彝的课余生活几乎全在图书馆或病案室里度过,他曾经多次让图书管理员把自己反锁在图书馆里,留存至今的几十册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真实地记录着他那时的学习情况。

1930 年,朱宪彝完成了8 年艰苦的学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荣获“文海奖学金”。这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此项奖学金只授予连续5 年以上名列第一的优等生,每届毕业生中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鲜为人知的是,8 年的大学生活,除了每年所获得的奖学金外,朱宪彝竟是全靠借债维持下来,如此坚强的学习毅力令人叹服!

医生本色 奠世界钙磷研究之基

毕业后,朱宪彝决定留在协和医学院任内科住院医师,接受严格的正规训练。期间,朱宪彝与刘士豪教授长期密切合作,系统地对佝偻病、软骨病及其他代谢性骨病进行研究,为现代钙磷代谢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蜚声中外的临床内分泌学家。

旧中国的软骨病患者非常多而且病情严重,许多妇女因此造成骨盆畸形,导致难产而危及生命。朱宪彝和刘士豪选择各种类型的软骨病患者,并取得病人的长期配合,连续给患者做钙磷氮的检查。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软骨病的基本病因是缺乏钙和维生素D。他们通过采取对维生素D 最低有效剂量、开始奏效时间及药效持续时间、治疗后钙磷代谢动态变化的研究,为应用维生素D 和钙剂治疗软骨病起到科学指导作用。

朱宪彝等人对妊娠、哺乳期妇女的钙磷代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充分供应对预防妊娠哺乳期母亲的骨骼破坏是十分必要的,并第一次证明了维生素D 可通过母乳分泌的途径治疗婴儿佝偻病。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儿童佝偻病的高发病因和治疗途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他们还第一次用钙磷平衡法在人体证实了紫外线与日光浴对纠正负钙平衡的治疗作用,并确立了以尿钙水平反映维生素D 缺乏程度的检测方法。

从1934 年至1942 年间,朱宪彝等人发表了30 余篇有关软骨病和佝偻病钙磷代谢的研究文章,其中《软骨病的钙磷代谢(第Ⅰ至XIII)》的系列论著是反映他们学术成就的代表作。1943 年,朱宪彝和刘士豪共同发表在美国巴尔的摩《医学》杂志的一篇名为《钙磷代谢研究对肾性骨营养不良发病机理的意义及AT10 和铁剂的治疗作用》的论文,被推崇为“代谢性骨病研究的奠基石”。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对维生素D 的反应性降低是肾性骨营养不良区别于软骨病的显著特点,并敏锐地觉察到肾脏缺陷和维生素D 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内在联系,而这恰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理中的主要因素。由朱宪彝等首先命名的“肾性骨营养不良”被国际学术界沿用至今。

上一篇:去国外学医有多难国内外医学专业大起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