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学报》
一、孝文帝祭吊比干碑
《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楷书,28行,行字46个。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最后1列为宋吴所撰“碑记”,林舍书丹,楷书。《魏书》记载,当年十月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车驾过比干墓,皇帝“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
二、唐太宗与《祭比干文》碑
唐太宗吊比干在贞观十九年(645)二月,皇帝将亲征辽东,道经河南,途径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写下《祭比干文》。唐太宗离开后,大臣萧瑀和长孙冲等将太宗写的《祭比干文》刻石铭记。《旧唐书》说:“赠殷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为文以祭之。”这便是《祭比干文》,由薛纯陁隶书,今存者也是元代重刻。
三、宋徽宗与大观碑
《大观圣作之碑》始立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碑文由赵佶亲撰,命书法博士李时雍摹“瘦金体”书丹。碑高4.47米、宽1.24米、厚0.30米。碑额的“大观圣作之碑”六字为北宋蔡京所书。因该碑是皇帝撰文,故称“圣作”,其内容是皇帝为学生制定的八条“行为准则”,故又称《御制学校八行八刑碑》。现立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政府(原文庙)院内,是一块反映北宋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一块重要碑刻,极具史料和艺术价值。
四、康熙巡游新乡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西巡回銮中途,莅临获嘉,游览大悲院。大悲院的匾额年已久远,漆迹斑驳,皇上题了“净云寺”三字。康熙皇帝并写:“秦晋山河廵幸毕,回鑾揽辔历新中,忽闻梵语如风送,疑是江南话桂丛。康熙癸未冬腊月五日赐超玉和尚。”
五、乾隆游新乡及其所留碑刻
孔子剑刻碑: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卫辉,敬仰殷太师比干公的忠烈仁显,率弟子馨香致祭,并用剑笔题“殷比干墓”四字。清乾隆帝为证明其真实性,特书“宣圣真笔”四字。此碑乃孔圣真迹,史学价值非常高。
祭比干诗碑:乾隆十五年,皇帝离京来河南巡视,在卫辉,到比干庙凭吊,写下了御制诗。诗曰:“天地之经,君臣之义。贵戚异性,同归一致。与社稷共,逝将焉避。熟丁其难,熟丁其易。嗟哉斯人,遭殷之季。罔为臣仆,先王献自。披沥以陈,甘于损弃。五亩佳城,千秋弗坠。夫子适周,载经柏隧。早许三仁,讵为四字。
孔子击磬处碑:孔子击磬处,北魏时期始有纪念性建筑,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余韵亭”,后废;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亭高5米,攒尖琉璃瓦顶,额砌“玉振遗韵”石刻一块。亭内有御碑1通,碑阳刻“孔子击磬处”。碑阴刻乾隆赞诗一首。诗曰:“荷篑人过识其心,既讥揭浅厉于深,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全声贯古今。”
降旨复加赈卫辉残碑:该碑现存卫辉市白云阁碑廊,仅存4块,乾隆在“降旨复加赈卫辉所属五县”大背景下作诗,并亲自书写勒碑,俗称“圣旨碑”。它记载了卫辉所属五县遭受旱灾的史实。
百泉四通碑刻:乾隆皇帝在公元 1750 年到百泉来游览,期间,他撰写了 11首诗,题写了6块匾额,编制了1副对联。此三块碑分别为《安乐窝》《百泉》和《卫源庙》,皆以行草书之。第一块碑刻上的诗是乾隆皇帝游览安乐窝后所写的。安乐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邵雍在百泉的居住读书处。邵雍在那里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宋代理学的开端发引性的人物。“前者周程后者朱,同归何碍却殊途。深知天帝理数蕴,不作语言文字儒。咸思安贫乐道趣,常依月到风来湖。啸台近在烟霄里,异世芝兰结契无。”第二块诗碑为两首七言律诗,第一首诗:“清跸来游卫水源,小加构筑俨林园。洛中名胜山川秀,秋杪风光颂菊存。座晚沧池下鸥侣,阶含碧藓育桐孙。”第二首诗:“半顷明湖绿竹园,卫诗风景尚依依。大珠小珠玉盘落,知乐仁乐逸兴飞。竿线不期鱼受钓,樊笼可惜鹤思归。巡檐更读前人句,却似韩陵可语稀。”第三块碑是乾隆皇帝游览卫源庙后所写的,碑文的内容是:卫源庙创建于隋朝,庙的前方是泉水涌出量最大的地方。庙内塑有卫源河神像。乾隆皇帝游览卫源庙实际上主要还是看水。“驻跸苏门下,躬瞻清卫源。地灵神以妥,派远物蒙恩。百颗珠呈翡,一泓月贮痕。流淇润桑土,利泽永中原。”
上一篇:牧野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